每个学校都看重的这项表现,却是很多家庭都容易忽略的
今天文章有录音哦~
前段时间和大家分享了《亲历曼哈顿“幼升小”考核:哪些准备需要从小开始做?》,大家对于孩子的礼仪培养很感兴趣。
我们已经陆陆续续进行了不少学校面试,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关于“礼仪”(Manner)这一项的打分,有的还会细化成好多子项目。
相比于数学能力、认识多少字、能不能正确握笔来说,这一点也许真的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,但这的的确确是成人第一课。
为啥要学礼仪
礼仪很重要,但为什么要学礼仪呢?很多父母朋友其实就是觉得孩子需要懂礼貌,也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说“没教养”。
有时这么想就会蛮有压力的,觉得好像是往我们父母身上加上了又一项“负担”,而面对孩子启蒙已经有了不少“负担”。
我呢,不太喜欢“不得不做“这件事,尤其是育儿方面。孩子不是我的功勋章,我不需要用自己的孩子,只是证明”我教的好“,因此我更加习惯于去发掘意义所在。
比如,礼仪这件事,我就是这么考虑的,礼仪是双向的,当一个孩子学会用让对方舒服的方式待人接物,那么他势必也会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喜爱。
对方给予的这些“喜欢、受欢迎”的反馈 ,就是正面社交体验。”人毕竟是社会的人“,一个从小到大可以积累很多很多正面社交体验的孩子,今后对于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等方面自然就会更有信心。
从这个角度一解读,自然就不觉得这是”负担“,而是发掘了学习礼仪的更多积极意义。这时,我再去以身作则和引导小D时,思维习惯都会改变的。
说到底,礼仪这件事是蛮私人的,用老话说就是每家的“家风”,今天我分享的这些并不是规范,有一些基础常见的我也没写,更多是想把我的重点列出来,给大家一些拾遗补缺的参照物吧。
3岁前:个人礼仪
很多孩子1岁左右开始出现叛逆了,我们都知道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。我从小D那一刻开始,也就开始注意培养个人礼仪。
对我来说,自我意识觉醒,也就意味着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是“独立的人”,那么自然也要遵守个人礼仪,权利和义务应该是并行的。
开始引导孩子使用一些礼貌用语,请、谢谢、对不起,这些都是常见的,相信大家都知道。
2岁多的孩子开始提请求时总是习惯说,“我要!!”,这时也可以开始引导孩子使用祈使句,“请问,我可以XXX吗?/请问,你能帮我XX吗?”
这里也说一句题外话,使用英语时用May I XX please? / Could you XX please?是更加礼貌的说法,因为我们中文思维习惯,很容易教孩子说的是 Can I / Can you,其实是挺不礼貌的。
这些话的使用,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。首先需要我们父母之间多使用,并且和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反复强化才能养成习惯的。
但经常提醒孩子,“你要说谢谢”,时间久了孩子也会有“逆反心理”,谁都不喜欢被命令。
小D认知老师当时最喜欢用的一句话,也是这边幼儿园经常用的,“What's the magic word?“(那个神奇的词语是什么?)。
这时就不是命令孩子了,而是发挥孩子主观能动性,让孩子意识到这些词语的魔力,一说这个神奇的词语,大人们都会第一时间非常主动地帮助或者认可孩子的表现。
这既是正面强化,也是游戏力的表现。
3~6岁:社交礼仪
从3岁开始,不少孩子都进入幼儿园了,而且根据社交发展里程碑来看,大部分孩子也都有了和同龄孩子互动的需求,这时的礼仪就要慢慢转向社交互动礼仪了。
让孩子学会尊重地聆听,手脚不动,看着对方的眼睛进行聆听,轮到自己再说话,而不是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话。
有的孩子会说话后就变身话痨,这时也要开始教会他们如何正确打断家长,“抱歉,我想和妈妈说一句”。
建立物权意识,明白“大家的”玩具需要轮流玩,“别人的”玩具需要请求同意才能玩。
建立身体界限意识,不打人不踢人,可以寻求帮助,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,但任何时候手脚都要放在自己身体两边。学会表达友好,比如拥抱亲吻。
这个阶段开始,引导孩子使用正确的社交礼仪后,我就会侧重于强调小D所收获的正面社交体验:
谢谢你看着妈妈的眼睛听我说完了话,妈妈觉得被尊重了。好,现在轮到Dorothy说了,妈妈也在认真听;
等待不容易,但是你和Anna都等待了,这样大家都玩到了玩具,真开心;
比起只是告诉孩子“你真有礼貌,你是好孩子”,这样的强调其实是在帮助孩子认识到,礼仪的作用是双向的。
我们其实也是从中受益的。这样的强调越多,孩子就能越发调动内驱力,因为他们是真真实实体会到了好处。
发掘做的意义,这样的意义越清晰,执行动力就越大,大人和小孩都一样。
教礼仪,孩子不听怎么办?
“言传身教”,这句话真的是老生常谈了,但我们真的却总是做不到。我见过太多父母一边大声指令孩子,一边在说,“你对我说话时需要使用请”(嗯,打下来也是提醒自己的,大家共勉)。
身教的意义就是这么可怕,它真的是无时无刻浸润孩子的。
另外一个好方法就是多通过玩偶互动来贯彻,尤其是针对学龄前的孩子,他们即使可以说出“对不起、谢谢”这些词组了,对于这些词组的真正意思和使用场景也许并不是明确的。
教孩子礼仪,不能停留在会说,而是要落实到运用。
除了抓住日常场景进行实践操练外,用毛绒玩具或者娃娃进行角色扮演就是特别好的主意。主动创造出一些可能出现的情景,带着孩子一起演一遍,更加有助于孩子内化。
另外,学习礼仪和学习其他任何技能都是一样的,孩子需要内化的时间的。千万不要去和孩子死磕,比如就是要求孩子说出“对不起”表示道歉,硬碰硬的效果一定不好的。
每当这时,我们其实基本上都会忘记了是希望引导孩子更好的初衷,常常自己陷入了“我是妈妈,我就要你听我说的做“这样的权力斗争了。
这时不妨缓一缓,给孩子更是给自己一个情绪缓冲的区间。只要联结不断,教育的机会有很多很多的,不要只争一时。
礼仪是教养的基石,因为我始终相信富养穷养,都不如教养。
对了,这几天好多朋友留言,想预定我的第四本新书,结果发现之前的优惠码用完了。又申请了一批新的优惠码:J5W38P(可以抵扣5元),给需要的朋友们。
大J叨叨叨
周二的文章《一个极其真实的故事,道出阶层差距和教育焦虑的本质》有几个朋友问,孩子不都是该对新鲜事物好奇吗?为什么贫穷地区的孩子会不感兴趣呢?
其中一条留言我觉得挺能解释这个问题的,分享给大家。也是非常有力地诠释了“身教”的力量。
那天好多人都在问后来的故事,我回头写一下,也许没啥干货知识了,但是那个故事本身还是很让我敬佩的,稍后分享哦。
顺便求大家帮我想一个后来故事这篇文章的标题啊,我是那种没有标题就写不出文章的人(捂脸~)
推荐阅读
点击标题直接阅读
1、近期文章回顾
2、礼仪品质
3、社交培养
微信改版了
想看往期历史推送
点击下方阅读原文